×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中医学论文_“目体阴而用阳”理论及临床应用研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目体阴而用阳”的相关理论研究

1、“体用”学说的发展

2、“体用”在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3、“目体阴而用阳”理论源流

第二部分 基于眼科古籍数据挖掘的“目体阴而用阳”的认识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与筛选

    1.2 、规范分类标准

    1.3 、中药药名规范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分析与讨论

    4.1 、《审视瑶函·内障篇》用药归类分析

    4.2 、各类别的高频中药分析

        4.2.1 、补虚药所含高频类中药

        4.2.2 、解表类高频药物

        4.2.3 、利水渗湿类高频药物

        4.2.4 、清热类高频药物

        4.2.5 、平肝息风类高频药物

        4.2.6 、收涩类高频药物

        4.2.7 、理气类高频药物

        4.2.8 、活血化瘀类高频药物

    4.3 、整体上高频药物归类分析

第三部分 “目体阴而用阳”的临床应用

1、外障眼病

    1.1 、典型病案举例

2、内障眼病

    2.1 、典型病案举例

    2.2 、典型病案举例

    2.3 、典型病案举例

第四部分 结语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文章摘要:目的:研究“目体阴而用阳”学说的理论渊源及临床应用,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眼科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学目病理论。方法:通过挖掘、整理及分析中医典籍及现代文献资料,系统的研究“目体阴而用阳”理论源流。对《审视瑶函》治疗内障眼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进一步论证“目体阴而用阳”。结合临床典型病案分析并总结以“目体阴而用阳”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应用。结果:1、“目体阴而用阳”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随着“体用”学说不断发展完善,于明清时期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2、《审视瑶函·内障篇》所载药物种类为102种,所属可归于15个类别,药物总频次共358次。其中补虚药有23种,出现频次共计101次。解表药有11种,出现频次共60次。利水渗湿药有6种,出现频次共28次。清热药有23种,出现频次共79次。平肝息风药有4种,出现频次共20次。收涩药有2种,出现频次共10次。理气药有5种,出现频次共14次。活血化瘀药有5种,出现频次共15次。温里药有3种,出现频次共5次。化痰止咳平喘药有8种,出现频次共11次。化湿药有1种,出现频次共2次。祛风湿药有3种,出现频次共4次。安神药有5种,出现频次共6次。开窍药有2种,出现频次共2次。泻下药有1种,出现频次共1次。在出现最多的补虚药中,补气药有5种,出现频次共38次。补阳药有7种,出现频次共13次。补血药有4种,出现频次共29次。补阴药有7种,出现频次共21次。3、基于“目体阴而用阳”的临床应用,往往能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结论:1、“目体阴而用阳”是对目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对指导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审视瑶函》在治疗内障病时,立足于“目体阴而用阳”,以补虚法为主,辅以清热解表,以达到扶正祛邪、畅通玄府、维持目窍的正常生理功能,治病求本的效果。3、目病临床诊治时,不论内障或外障,都应该立足于“目体阴而用阳”基础上,加以辩证选方用药。时刻注意维护“目体阴而用阳”的生理功能状态,以求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效果。“体阴”与“用阳”相互为用才能正常地发挥目之视觉功能,保持目的最佳生理状态,应为治疗目病时贯穿始终的思维模式之一。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6988/d.cnki.gcdzu.2019.000262

论文分类号:R226

上一篇:中医学论文_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