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论治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中医临床应用
0 引言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1988年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提出的一组与疲劳相关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CFS 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该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CF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西医方面主要从社会心理应激、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探讨其病理机制。中医虽然没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直接对应病名,但是《内经》中有如“懈怠”、“四肢劳倦”、“四肢不欲动”等疲劳症候的相关记载,中医古籍亦有“神倦”、“身疲”两方面的疲劳症候。中医认为CFS从属“虚劳”或“郁证”疾病,对CFS的病因病机研究主要从先天与后天两大方向出发,如先天禀赋不足、体质问题;后天七情内伤、外感邪气、劳逸失度等[3]。本文主要从“情志论治”的方向,来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
1 “情志论治”的西医基础理论
目前CFS最受支持的生理病理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改变,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4]。研究证实应激、压力情绪会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周围炎症水平上升,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HPA轴是调节应激、压力情绪反应的内分泌通路,与免疫系统合并以维持体内平衡[5],长期应激、负性情绪会不断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其出现异常。有研究证实CF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更容易出现极端情绪,自我压力过大,情绪上易出现无助感[6]。当CFS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时,往往会导致不良的预后[7]。而现代竞争激烈、社会环境压力剧增,负面情绪和社会应激持续存在,因此,不少研究认为负面情绪和社会应激因素可能是影响CFS的重要原因[8-10]。
2 “情志论治”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所说的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在情志正常范围内的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若是长期负面或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情志失调,从而导致情志疾病的产生;在《素问·举痛论》中提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由此可知情志活动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情志致病不仅会造成五脏的气机紊乱、气化功能失常,还会对人体气血津液的耗伤,以及引起精神活动障碍。《黄帝内经》言:“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肝者,罢极之本”、“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对于CFS而言,五脏之中以调节心、肝、脾、肾四脏为主[11]。
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统摄全身。《素问》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类经》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五志惟心所使……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中医言“形神合一”,神所伤必行于外,而致心神涣散,形神皆疲。
肝为“罢极之本”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肝“主藏血、主筋”,《素问》言:“食气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藏筋膜之气也”。若肝血亏虚,则见肢体麻木,筋力减退,甚或屈伸不利,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疏泄,肝脏生理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情志失和、肝郁气滞,从而木克脾土运化,疲劳证候突显,导致诸病生[1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本神》言:“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脾在志为思,当人们思虑太过会导致“思伤脾”,即“思障”,会出现神劳、睡眠差、食少神疲、四肢乏力、倦怠等躯体表现[13]。《灵枢·本神》曰:“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类经》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者,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故此可知由“思”导致的情志病症状与CFS症状十分类似。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是化生气血的根源,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过程;肾气充盛,髓海有余则筋骨强健,精力充沛,反之则会“五脏皆衰,筋骨解堕”,产生疲劳。肾在志为恐,《灵枢·本神》曰:“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当恐惧情绪持续出现,则会伤肾伤精,导致“痿、厥、嗜卧”的疲劳症状[14-15]。
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五脏五志之分属也,至若五志有互通为病者……又若恐本属肾,而有曰恐惧则伤心者,神伤则恐也。有曰肝虚则恐者,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有曰恐则脾气乘矣,以肾虚而脾胜之也。”由上可知中医整体观中:心、肝、脾、肾不仅可以单独致CFS发病,也会相互致病。既然相互致病,故可相互治病,即“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
上一篇: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浅析突发性聋发病机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