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校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探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
综合来讲,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这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将开设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课程与思政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并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培养的中心环节,并且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好,把思想政治融入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显性和隐性相统一,积极研究课程思政,去发掘出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融入这个过程中,把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作为目标[1],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许多学者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和思考。乔菲[3]提到,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应该与大学教育的本质联系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课程思政”建设正是牢牢把握育人,弘扬高尚的德行这一根本,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课程观念,也是一种新的思政工作理念,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实现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手段。并从教师这个切入点展开了讨论,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是直接的实施者,所以教师本身的师德师风、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非常重要。说到教师,肯定要与教学联系起来,教学又是体现在课程中,而课程的效果需要考核,力求成为“金课”,而“金课”也要落地到教师身上,这几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的,犹如一个圆环。多位学者就是从这个“圆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4]。应该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并且让思政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教学的逻辑是“教育依托于教学,教学依托于课程,课程依托于学科”,高校思政课程本身因为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缺失,存在着教学论和课程论的支撑不足。所以应该尽快研制出针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标准,改变原来照本宣科,或者是随意增删、曲解内容的情况。而专业课程应该去挖掘其中内含的思政元素,找到准确的课程切入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且不断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去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并不是简单地做个加法,而是要巧妙地“润物于无声处”,而且不同的课程结合课程思政肯定也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根据每门课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国内外大多数观点认为“教学是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项科研活动,知识本来就是包含着价值,应该要形成研究方法和理论,“教学”本身就是需要钻研的,再从实践中去发展和完善理论,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工作应该优先于科研工作,但是现在许多高校都是本末倒置的。目前大多课程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而且不都新颖,重理论轻实践,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等提高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打造思政“金课”,是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教学体系要不断优化,构建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平台,运用好智能与科技,还有前面提到的“圆环”,课程还是要落到教师这个重要的载体和传递者身上,强调好教师的前提是其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有品格品行和专业实力才能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出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思政“金课”。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思政的密切融合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5]一直非常支持和鼓励中医药的发展,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的理论资源,比如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目前许多中医药类高校已经在中医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中贯穿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并且不断地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两者,从理论到实践都深入讨论。多位学者认为中医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医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医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个人的医德医风和思想道德,培育高尚的人格修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6]。
上一篇: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概述
下一篇:没有了